5月7日,记者来到韩洪德的家。老韩拿出一个纸杯,抓了一把灰色的粉末撒在杯子底部,然后用一根铁丝穿了十几个洞,再倒满水―――杯子滴水未漏。破杯不漏的秘密在于韩洪德发明的环保型防渗防漏剂,此发明已获国家专利。这是韩洪德20年中获得的第18项专利,用了他近10年的心血。
韩洪德说:“我从小就爱摆弄家里的东西,手电筒、小闹钟、收音机……只要能拆开的,都要打开研究一番。为这,我没少挨打。”老韩还喜欢看书。有一次,他到朋友家里借书,听朋友说晚上不好照看孩子。回家后,韩洪德琢磨开了,经过反复试验,最终发明了能自动报警的婴儿睡袋,不但孩子一有异常就能立即报警,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还有音乐帮助催眠。从此,韩洪德的发明一发而不可收,平均两年就有一项发明问世,大到工业用的建筑外墙保温材料,小到家庭用的自动窗帘盒。
为了搞发明,上世纪80年代中期,韩洪德从县五金厂停薪留职,结果最后家徒四壁不说,还欠下了7万多元的“饥荒”。为了搞发明,他有时一天不吃饭,甚至几天不跟别人说一句话。为了搞发明,他多次自费跑到清华大学等高校请教专家。家里的生活就靠妻子种地和打工维持着。据估算,从1985年以来,老韩投入到发明创造上的钱高达30多万元。
发明多了,原本被呼为“疯子”的韩洪德”被改称为“能人”,但能人不挣钱。北京亚运会期间,他的专利自动烟盒被定为指定产品,产品供销合同都签了,却在自办工厂时半途而废,赔进7万多元。1997年,他又办厂生产自己的专利产品自动窗帘盒,但投入6万元后不了了之。
采访中,有关人士指出,民间发明人韩洪德的经历很有代表性。虽然发明搞出来了,但当前专利走向市场渠道不畅,尤其缺乏为专利发明人和专利转化人服务的中介机构。还有一些人的发明专利实用性不强,很难被市场认可,结果大量投入成了“沉没成本”,这亟待引起重视和反思。
来源:大众报业


